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四份《施政报告》,这份长达38,000字的施政蓝图内容翔实,既回应当前经济民生迫切需求,亦前瞻部署香港长远竞争力的提升策略。更令笔者振奋的是,《施政报告》明确提出多项针对性措施,助力香港品牌加快「走出去」,并积极培育具香港特色的「新质品牌力」,值得业界支持和期待。
当前,香港企业正面对内外双重挑战。对内,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持续和旅客消费模式转变,为零售市道构成压力;对外,主要经济体表现疲弱,美国关税政策未明,令企业的海外业务受压。在此背景下,业界必须加快市场多元化与转型革新,提升竞争力,方能于逆势中稳健前行。
因此,品牌局欢迎《施政报告》配合业界发展需要,提出多项支援品牌「出海」措施,例如向BUD专项基金注资14.3亿元,并将资助范围扩展至沙特阿拉伯、匈牙利、哈萨克等八个「一带一路」新兴市场。这些市场潜力雄厚,是不少港商尚未充分开发的「新蓝海」,新措施能帮助港商更有效布局「全球南方」市场,抢占先机。
笔者也乐见《施政报告》提出,贸发局将于未来三年在内地和东盟电商市场举行「香港好物节」。这种集体推广、抱团出海的模式能让企业以较低成本提升海内外知名度,高效打开新市场。此外,信保局将扩大对本港电商于不同平台的融资支援,并扩展免费买家信用调查服务的覆盖范围。这些措施直击品牌「出海」在资金与风险管理方面的痛点,让香港品牌更自信地迈向国际舞台。
除了拓展市场触及面,行政长官亦提出多项措施,从内涵上深化香港品牌的文化价值与体验层次。这包括进一步打造新景点,推动香港工业品牌旅游,笔者对此十分支持。透过让旅客及市民亲身走进生产现场,感受「香港制造」的最新面貌,不仅可丰富旅游体验,亦为企业提供崭新的品牌叙事平台。首批获政府纳入香港「工业旅游」项目的4个品牌中,有3个为品牌局的会员,亦有愈来愈多业界朋友表示有意参与。不过,发展「工业旅游」或涉及设施改动及地契用途调整,笔者建议当局进一步为工厦活化「拆墙松绑」,并设立专项扶持计划,以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其中。
此外,在香园围口岸发展食品产业园的规划建议同样具有战略意义。食品制造业向来是香港优势产业,以严谨标准、可靠质量与创新能力,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。根据品牌局2021年的调查,「食品/饮料」正正位列最受大湾区消费者欢迎的香港产品前三名,且具备显著溢价能力。
笔者认为,政府可考虑将该产业园打造成为首个港版「专精特新产业园」,吸引本地和区域内的食品品牌、研发机构、中试平台、检测认证机构入驻,构建从研发、生产到营销的完整产业生态圈。未来产业园可结合香港在品牌策划、市场推广方面的专业优势和经验,加强在内地与海外市场的整体宣传,笔者深信「香港制造」与「香港品牌」的强强联手,必将凝聚成为更具市场号召力的「合金生产力」。
品牌局作为专注推广香港品牌发展的机构,一直与特区政府紧密合作,帮助香港品牌走进湾区、辐射全国、迈向国际。就在日前,我们联同大湾区办公室于深圳举办「香港.进.品牌大湾区」午餐研讨会,协助港商为开拓内销市场做好准备。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引领者的角色,积极配合《施政报告》的政策方向,协助业界加快品牌创建和增值。